江苏省连云港秦山岛。周晓明 摄
“云雾满山飘,海水绕海礁,人都说咱岛儿小,远离大陆在前哨,风大浪又高,自从那天上了岛,我们就把你爱心上,高高的山峰,陡峭的悬崖,宽阔的海洋,汹涌的海浪,啊!祖国!亲爱的祖国!你可知道战士的心愿,这儿正是我最愿意守卫的地方!”上世纪80年代初,高中毕业务农3年后的我,怀揣着考军校、当军官的梦想,踏上了军旅历程。“表面抗原呈阳性”让我止步于军校门外,3年的军旅生涯匆匆结束。但这首《战士第二故乡》歌词所描述的海防岛礁情景,却永远让我难以忘怀。转眼30年了,海岛情结仍常常激发着我,无论如果也要上一次军营海岛,体验一下守岛官兵的感受。2012年7月7日,这样的机会终于来到了,江苏省仪征市摄影家协会组织会员,赴秦山岛采风,我欣然地报名随团采风。
秦山岛东北角望归松。周晓明 摄
凌晨3点,旅游大巴载着我们33名摄友,向秦山岛进发。10时许,摄友团抵达赣榆县秦山岛旅游码头,乘上“秦山岛旅游二号”,驶离大陆奔向大海中的秦山岛。
政府竖立的徐福雕塑。周晓明 摄
仅过15分钟,一个斜长的海岛,从远处渐渐映入我的眼帘:翻滚的海浪,前赴后继地冲涮着礁石,让我震撼;飞翔的海鸟,自由自在地俯冲着觅食,让我羡慕;在岛的游客,兴高采烈地挥手着招呼,让我欣慰。看来,秦山岛己不再是一座无人的孤岛,这个原本戒备森严的国防要冲,在“发展是第一要务”的思想指导下,让位于经济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,并随着游客的增多,秦山岛的经济地位脱颖而出,山道上不断的人影,就可以断定前来秦山岛游玩的人气相当旺盛,岛礁经济在这里得到了发展。下了游船,走过100多米的水泥栈桥,我们登上了秦山岛。
修缮徐福井的打工者。周晓明 摄
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镌刻有“中国秦山岛”字样的主权碑。沿着一个直角斜弯道,踏上爬山的石坡,右侧山体郁郁葱葱杂木丛生,左侧濒临大海,一块不到4平方米的空地上,江苏省人民政府所立的黑色大理石界碑,详细介绍了秦山岛的由来和方位坐标。碑记:据清代《赣榆县志》记载,秦始皇等此山求仙,勒石而过,石至今犹存,曰名“秦山”。秦山岛地处北纬34°52′,东经119°17′。隶属于赣榆县,西距青口镇东海岸7.9公里,岛体呈东北至西南走向,长约1000米,宽约240米。
英雄气概的大将军石。周晓明 摄
拾阶而上,块石铺就的山道旁,一个小小而精致的花坛,还是呈现出了守岛解放军以岛为家的艰苦奋斗精神,也透露出战士们对“门前花、窗外草,绿荫遮大道”优美营区的追求和向往。营房老旧了,但格局没有大的变化。岛上旅游从业人员向我们介绍,秦山岛仍属于国防战备岛,产权仍归属部队管辖。为了支持地方政府旅游开发,部队作出了一定的牺牲,让岛于地方政府,从而让地方政府做大做强岛礁旅游经济。现在岛上除了建些临时性的建筑用房外,所有军事设施一律保持原样,不得随意改变原貌。
海中独钓成秦山一景。周晓明 摄
甩下行囊,我迫不待地背起相机,顺着秦始皇和徐福走过的山道,来探寻秦山岛的秘密。沿营区山道向北数十步,远远看到一座刚刚落成不久的崭新的徐福大理石,抵近一看是2011年6月地方政府刚刚竖立的地雕。指示牌告诉我,西侧不久处就是大名鼎鼎的徐福井了。相传,早在2000多年前,秦始皇为了自己能长生不老,委派徐福出海寻仙,经过秦山岛时,在岛上打出一口淡水井,后人称为“徐福井”。一位正在修理井口安全遮盖网的旅游从业者告诉我,这是岛上第一口淡水井,为徐福率3000童男童女东度扶桑前所掘。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、六十年代初为防蒋台政权反攻大陆,秦山岛成为海防重地,岛内密布地下坑道网,和岛上战壕炮台组成了海上钢铁壁垒。为了解决百余名官兵生活用水问题,部队在原徐福井的基础上,又修缮和加掘了原井,淡水出水量大幅度增加,岛上生产、生活用水基本实现自给。秦山岛移交地方旅游开发后,地方政府又在附近打了一口更深的淡水井,“徐福井”暂时退休了。
战士们上哨值勤小道。周晓明 摄
“始皇东海接波臣,喜得明珠鉴赏真。水底不需求象网,夜光宛在献鲛人”。看看离中午开饭时间很近了,我犹豫片刻向秦山岛西北方向的李斯碑方向继续前行,理由有三:一是这个方向有三将军巨石;二是李斯碑就在前方拐角处;三可以观看同行摄友海钓。据《续汉书•郡国志》载:秦山东首,有秦始皇刻石。秦山“去岸百九十步,有秦始皇碑,长一丈八尺,广五尺,厚八尺三寸,一行十三字。潮水至加其上三丈,去则三尺见也”。抵近李斯碑才发现,秦始皇刻石早就荡然无存了,只有后人留下一块朱砂红的石碑,上书“李斯碑”。行走在秦山岛的山道上,一边是山岗,一边是临海的峭壁,因离海平面不深的原故,就连我这个恐高症者,也能自如地抵达海防工事前的平台上,观赏“三将军石”。坐在邻海的巨石之上,大将军石像海神一样,守护着秦山岛,望着海天一色的美景,呼吸着潮湿的海风,聆听着咆哮的海浪,偶见几艘渔船穿梭而过,真是一种别样的享受。“开饭啦!”一声召集令,让我收回了遐想,填饱肚皮是正事,摄友们无奈地折返回头。
令人向往的通海神路。周晓明 摄
下午的行程,导游早就按排好了。4:30涨潮前,游玩的统一目标是体检神路,捡拾异石。神路全长约20公里,既是中国最长的海上神路,也是独步华夏、绝无仅有的海蚀奇观。据说全世界仅日本有一个类似景观,且规模与观赏价值与此相比逊色许多。神路系环秦山岛的潮流将砾石质岛岸侵蚀剥离后,经海水作用聚于神路;原十倍于今的秦山岛,经千万年的海蚀,仅余0.2平方公里的残岛;而朝复一潮的海水冲刷、磨砺,使七彩缤纷的秦山砾石堆蚀成一条蜿蜒绵长的海水潜径;洁白的莹石、染红的鸡血石、青艳的石英绿,还有橙黄、黑灰、紫蓝等等,组成了一条彩色神路。游人赏路、赏海、赏石、玩石、拣石,往往流连忘返,成为“秦山三绝”之冠。
秦山岛上的现代气息。周晓明 摄
遵循“赶海赶到海尽头”的想法,吃完中饭,趁着退潮,我开始沿着神路向东、向东、再向东。20公里在我的脑袋里没有什么概念,心中只有一个念头,就是涨潮前能及时返回岛上。不知不觉间,汗如雨下了,平时少锻炼,关键时掉链子啦,我为自己不争气的体质所懊恼。好在出发之前,身上带足了矿泉水,边补充水分,边继续向前,坚持着向神路的末端迈进。这真是一场拼体力、拼耐力、拼毅力的运动,终于抵达海水淹没神路的地方,我停下己很机械的脚步,环顾四周的大海,仿佛一步之一遥,就可以追上徐福的三千童男童女,融入到大海深处。不知不觉间,海风又起了,并逐渐加大起来,懂行的游客说,要涨潮了,快撤吧。
一对父女在潮中弄海。周晓明 摄
夜晚,元气恢复又精神抖擞的我,邀请了几位曾经当过兵的摄友,沿秦山岛南侧向东,倾听海浪搏击礁石的涛声。在离上午见到的大将军石不足百米的地方,山路彻底地断了,断崖绝壁阻断了我们继续前行的步伐。同伴纷纷拿出手电筒,寻找合适的地点,坐下来吹海风、听海浪、闻波涛。转眼一个小时过去了,谁也没有走的意思,更有甚者沿着峭壁,向海边攀岩而下,在离海平面不到2米的地方找到了平台,美其名曰:亲近大海,亲近自然。正在他们得意之时,一个海浪翻滚而上,将3个敢为人先的摄友全身覆盖,吓得其中一名女摄友惊恐地喊叫起来。一位深知大海特性的摄友赶紧劝说,下面危险,刚才是个小卷浪,如果再大一点的话,就有可能将人卷进大海里。3个摄友刚才还神气活现的,被吓得赶紧攀岩而上,夜黑海险,生命可贵,这可不是闹着玩的。经此折腾,大家听海的惬意消失全无,摸黑沿着原路返回。嚓嚓嚓,或有或无的脚步声,在海浪汹涌涛声里,显得十分的悦耳动听。这时,我的脑海中又响起了《战士第二故乡》下一段:云雾满山飘,海水绕海礁,人都说咱岛儿荒,从来不长一棵树,全是那石头和茅草,自从那战士上了岛,管教那荒岛变模样,搬起那石头,修起那营房,载上那松树,放牧着牛羊,啊!祖国!亲爱的祖国。你可知道战士的心愿,这儿就是我们第二个故乡!这儿就是我们第二个故乡!游客们追逐海浪寻乐。周晓明 摄
游客在秦山岛碑留影。周晓明 摄
30年的期待,30年的梦想,终于成为了现实。游秦山岛,让我圆了一个老兵的梦,更领略了《战士第二故乡》歌词中的意境。坚守在祖国边海防的战士们,你们真是好样的!远离大陆的海岛,蹲在上面一天是新鲜的,守岛一年是枯燥的,守岛三年是抓狂的,守岛一辈子就得让全国人民敬仰了,我敬佩守备在祖国边海防的官兵,因为有了你们,我们的祖国才会安全发展;因为有了你们,我们的人民才会生活幸福。
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