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健康习俗知多少

 
 
  玉粽袭香千舸竞,艾叶黄酒可驱邪。

  又到端午佳节,端午节又称“卫生节”,民间除了有吃粽子、划龙舟等传统习俗,还有许多与防疾除疫、卫生保健有关的习俗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,佩香囊,挂艾枝,悬菖蒲,洒雄黄水,饮雄黄酒,洗百草浴,激浊除腐,杀菌防病。


  避毒饰物漂亮实用

  “鸭蛋络子也是彩色线编制而成,与百索同样可以起到避毒虫的作用。”老扬州陈如山则说,在端午节的这一天,孩子们把家里最大最好的熟鸭蛋放进彩色线编制的鸭蛋络里面,挂在脖子上,飞快地跑出门找小朋友比,比谁的鸭蛋大,谁的鸭蛋络最漂亮,有的孩子会把自己的鸭蛋往别人的鸭蛋上碰,看谁的鸭蛋更结实。

  汪曾祺在《端午的鸭蛋》中这样写道:“端午节,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‘鸭蛋络子’。头一天,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。端午一早,鸭蛋煮熟了,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,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?有!一要挑淡青壳的。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。二要挑形状好看的。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,细看却不同。有的样子蠢,有的秀气。挑好了,装在络子里,挂在大襟的纽扣上。这有什么好看呢?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。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,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,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,吃了。”

  五色避开毒虫伤害

  住在老城区的陈德芳手很巧,每年端午前都会做上十几根百索子,给家里的小孩子戴上,看到邻居的小孩子也会给其套上。据说,百索一直要戴到阴历六月初六,也就是整个毒五月过去了,才把索子除去抛于屋面。故扬州人有歌谣云:“六月六,百索子撂上屋。”


  “中国古代崇拜五色,以五色为吉祥色。”丁家桐说,端午清晨,大人会给小孩挂上百索子,认为这样可以辟邪。因而,节日清晨,各家大人起床后的第一件大事,便是在孩子手腕、脚腕、脖子上拴五色线。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,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。据说,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;扔到河里,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、疾病冲走,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。

  民俗专家钱传仓说,古代吴地的民众喜欢在水中活动,为避免遭到水中动物的侵害,便断发文身,使自己的身体上有水草一样的花纹,以此为保护色。后来,此俗渐淡,逐渐演变成戴彩线来避开水中蛟龙的习俗。钱先生说,西北乡有的人家在端午节这天,还为猪、牛、猫、狗等系上百索子,以期六畜兴旺。

  “红”色菜肴可辟邪

  其实,端午的菜肴红彤彤的,也有辟邪的作用。网友“扬州傻”介绍,小时候过端午,桌上放着五种红色的菜,大人告诉他们:“五毒看了以为是炸的自己的同类,就会吓得魂飞魄散,夺路而逃。”这一年,家里就很少遭遇蝎子等五毒的侵扰。

  为什么要吃粽子和鸭蛋,大人说这是“剥壳”。这两样都有壳子。为什么剥壳?说是驱邪消灾,就是吃了身上不长痱子,头上不生癞子,姑娘家头发里没有虱子……其实,就连大家习见的粽子,也有健康“因子”呢。《本草纲目》中早就有记载,粽叶具有清热止血、解毒消肿、治吐血、下血、小便不利、痈肿等功效。近年来研究证明,箬竹叶里的多糖物具有抗癌效果。《中药大词典》中也介绍粽叶有清热止血、解毒消肿,治吐血、小便不利、喉痹、痈肿等功用。所以,端午的粽子也有其健康的一面。

  外涂可以驱赶毒虫

  俗话说“饮了雄黄酒,百病都远走”。端午前后,扬州很快就会步入梅雨季节,天气条件有利于蚊蝇、害虫的活动和繁殖。而雄黄是一味解毒、杀虫的中药,内含有毒的砷盐成分,害虫闻之食之即会中毒,人涂之可以避毒。

  扬州中医院名医馆王树槐告诉记者,雄黄性温、味辛,能除湿、杀虫、解毒,临床上外用可治蛇虫咬伤、神经性皮炎等。但雄黄的主要成分遇热后可分解为毒性很强的砒霜,因此不建议在家中自制雄黄酒内服,避免掌握不好用量反会危及健康。

  王树槐说,与其喝雄黄酒来解毒,还不如直接将其外涂在毒虫叮咬和长包长疖、生痱子的地方更有效。在端午节,将雄黄掺在酒里制成雄黄酒,甩洒在居室的墙角和床下,具有较强的灭蚊和杀虫作用。由于雄黄能被皮肤吸收,外用亦不宜大面积涂擦,以防中毒。

  插于门楣驱五毒

  民谣说:“端午节,天气热,五毒醒,不安宁。” 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。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、恶日,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、禳解灾异的习俗。端午节这天,家家户户都要将菖蒲、艾条插于门楣,悬于堂中,有的用艾叶、菖蒲烧水洗澡,并喷洒在房前屋后。

  老扬州有一副“端午联”曰:“焚艾草,饮雄黄,清痒防病,别为邪祟……”,说的就是艾草的驱虫防腐的效果。艾叶(也叫艾蒿)是一味芳香化浊的中药,有较强的驱毒除瘟作用。“家有三年艾,郎中不用来”。艾叶有温经止血、散寒止痛的功能,临床上常用来外用,如艾灸、煎水外洗等,五月艾的药效最佳。现代研究表明,艾叶含有的桉油精,具有很强的抑制微生物生长和杀灭细菌的作用,插艾草、菖蒲来消毒,可谓事半功倍。于是,在门上插菖蒲和艾草,则辟邪和讲卫生两方面都做到了。

  老扬州陈金龙先生回忆,以往到端午这天,开浴室的都要用菖蒲、艾叶烧洗澡水。水池里放了菖蒲、艾叶等“五毒草”,发出阵阵清香,使人精神振奋,浑身舒爽!老扬州把这叫成“洗艾水”。洗艾水这一风俗眼下有的浴室还在引用。洗了“艾水”后,能保证一个夏天身上不害疮不长疖子。

  祈盼小孩健壮如虎

  清代费轩在《梦香词》中云:“扬州好,重五忆儿家。钗上绿摇荞麦虎,臂间红纵绿绒蛇。符胜一些些。”

  艾虎,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,也作装饰品。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,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、保佑安宁。《风俗通》云:“虎者阳物,百兽之长也。能噬食鬼魅……亦辟恶”。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,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最具特色。

  老扬州喜欢让小孩戴“虎帽”、背“虎兜”、穿“虎鞋”,或是让小孩佩挂“布老虎”,这些都统称为“虎饰”,都是祈盼小孩健壮如虎。佩戴虎饰,此风久远,清潘荣陛《帝京岁时纪胜》即记载:“每至端阳,闺阁中之巧者,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、葫芦、樱桃、桑葚之类,以彩线穿之,系于钗头,或系于小儿之背。古诗云‘玉燕钗头艾虎轻’即是此意。”至今,扬州人仍承续此风,端午时节还常见小孩佩戴各种虎饰。

  悬挂堂屋趋吉避凶

  端午这天,老扬州讲究的还要贴钟馗像,以保佑全家平安。

  为何要挂钟馗像呢?曹永森说,传说唐明皇开元年间,自骊山讲武回宫,疟疾大发,梦见二鬼,一大一小。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唐明皇的玉笛,绕殿而跑。大鬼则穿蓝袍戴帽,捉住小鬼,挖其眼一口吞下,明皇喝问,大鬼奏曰:臣名钟馗,即武不第,原为天下除妖魔。明皇醒后,疟疾痊愈,于是令画工吴道子,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,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。

  扬州学者罗加岭介绍,扬州人家大多是从街头书坊、纸马店铺或地摊购得,多为木版彩印。豪门大户的钟馗画像则由名家画就,作为中堂,悬于客厅,旁挂对联一副:“艾叶为旗,招四时之吉庆;菖蒲作剑,斩八节之妖魔。”画上的钟馗手持宝剑,脚踩五毒。据说,挂了钟馗像可以逐魔克邪、趋吉避凶。

  古代版“空气净化器”

  “戴个香草袋,不怕五虫害”。在端午时节,随身携带一个香囊,就好像是带着一个作用非凡的“空气净化器”。

  谢馥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好的香囊应该是真丝材料上绣花,香包内所用原料有川贝子、大黄、血蝎、乳香、末药、冰片、麝香等,并以蜂蜜、白芨、米粉为黏合剂,朱砂为色素。形状则很多样,粽子、老虎等十二生肖,方方正正的香包等,选择多样。

  曹永森说,扬州妇女还喜爱在端午节佩戴香包,香包又叫香袋、香囊、荷包,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,有用碎布缝成的,内装各种中草药香料,佩在身上,香气扑鼻。香包上的纹样也是有讲究的,老人喜欢梅兰竹菊、双莲并蒂等,象征鸟语花香,家庭和睦。小孩喜欢飞禽走兽,狮子、老虎、公鸡等,形象生动有趣。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,特别是热恋中的姑娘,一定要制作一只精美的香包,送给男友,以表心意。旧时,香包多为自己制作,尤其是待字闺中的姑娘,借着制作香包来显示自己的女红手艺。

网友评论

广告

热门精选

广告

24小时热文

广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