挥洒余热建诗词之乡 仪征离休干部戴仁怀情系文化终不悔


    70年风雨,弹指一挥间,古老的仪征城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这是一代代仪征人勇于牺牲、努力拼搏、履职尽责的成果,他们是仪征发展的经历者、实践者、见证者和受益者。如今,他们中的大多数虽已离退休多年,却仍用自己的方式为“强富美高”新仪征建设挥洒余热,市老干部诗词协会会长戴仁怀便是其中一位。

    今年85岁的戴仁怀,出生于原仪征县大仪区诸公乡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,3岁时,因生活所迫,被父母卖到安徽天长县秦楠镇一户人家。“在万恶的旧社会,‘四海无闲田,农夫犹饿死’,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,我是其中一个,3岁被卖出,12岁当童工。”再回想起幼年的艰苦岁月,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显得很平静。1949年4月,仪征解放,经当时大仪区党组织负责人指引,戴仁怀进入人民警务学校就读。
    党中央发出“鼓足干劲,力争上游,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”的伟大号召后,戴仁怀积极投入到国家建设工作之中,先后在市公安局、扬剧团、文化馆、纪委、市委宣传部等部门工作。无论在哪个岗位,他都兢兢业业,克己奉公。谈及70年来祖国的发展、家乡的变化,戴仁怀激情澎湃:“交通变化是我感受最深的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我们到大仪、陈集镇调研,连自行车都没有,都是步行。现在,仪征人不仅能坐车,还能造车,打造了耀眼的汽车城,一分钟就有一辆新车下线。”与此同时,戴仁怀对我市公园体系建设、村镇办公场所改造、个人年均收入增加也是感受颇深:“1949年,下雪天我只能赤脚走,因为我们享受供给制,没有工资,没钱买胶鞋,而现在,皮鞋、防滑鞋什么鞋都有。
    1954年工资改革,我当时每月工资51.5元,现在差不多是过去的200倍。这些变化都得益于时代的进步,我们应该好好珍惜。”
    由于长期从事文字工作,戴仁怀对诗词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,常常将日常生活及工作感受融入诗词创作。俨然,写诗成了他抒发胸怀的一种方式。离休后的戴仁怀继续发挥余热,用诗词歌颂祖国波澜壮阔的大好山河。在市委宣传部和市委老干部局的重视、支持下,戴仁怀带领市老干部诗词协会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在学校、社区、企业建立了52个基层诗词社,创成全国诗教先进单位14个。除了主编《仪征诗词》会刊,戴仁怀还主编出版了《田园新歌》《仪征好人吟》等诗集19部,为我市2017年获评“中华诗词之乡”荣誉称号作出了突出贡献,为建设“强富美高”新仪征增添光彩。
    从1949年参加工作以来,戴仁怀与新中国同行,为仪征发展默默奉献。也正是因为有像他这样的一群人在社会各行各业埋头苦干,仪征才有美好的今天。对于仪征未来的建设,戴怀仁表示:“新时代属于青年一代,仪征的建设也要靠青年一代,我们要关心青年一代的成长,青年兴、则国兴。”(夏倩倩)

网友评论

广告

热门精选

广告

24小时热文

广告